低代码开发与智能城市智慧农业:借助AI实现农作物病虫害智能监测
我跟你说啊,最近我参加了个关于智能城市和智慧农业的研讨会,本来我这运营人,主要搞的是系统上线、流程梳理这些事,跟农业好像八竿子打不着。但你还别说,听完之后我发现,这里面和咱低代码还真有不少联系。
我就想到之前我们公司接了个智慧农业相关的项目,要做个农作物病虫害智能监测系统。一开始啊,这项目就是个烫手山芋,谁都不想接。为啥呢?这需求复杂得很啊。首先得有大量的农作物图像数据收集,还得对这些图像进行分析,识别出到底是哪种病虫害。而且,这系统还得能实时反馈给农户,让他们能及时采取措施。
我们那会的团队里,既没有专业的农业专家,也没有特别厉害的图像识别技术人员。我这运营人,就只能硬着头皮上,边学边干。最开始,我们想用传统的开发方式来做这个系统。好家伙,那可真是噩梦啊。审批得跑三个人,每个人一个系统,而且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还对不上,最后还得用 Excel 来补漏洞。光是数据集成这一块,就把我折磨得够呛。
而且,找 IT 部门开发新功能,那效率低得离谱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提了个需求,想让系统能对不同农作物的病虫害进行分类统计。结果等 IT 部门开发,等了两周都没个动静。我当时真觉得,系统不是来提升效率的,是来拉我下水的。我就想知道一个事——现在到底是人适应系统,还是系统适应人?
就在我快崩溃的时候,有人提议试试低代码开发。我们那会实在搞不定了,就试了织信,结果真救命。用织信低代码平台,我自己拖了个简单的数据收集流程,十分钟就上线了。原来等 IT 两周都不一定能做完。我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,开始疯狂研究织信在这个项目里的应用。
有了织信,我们可以快速搭建出系统的框架。对于图像识别这一块,我们结合了一些开源的 AI 模型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为了让系统能更准确地识别病虫害,自己在织信里改了好几个参数。结果流程跑了一半发现权限没配好,当时我差点当场摔鼠标。没办法,哭着在织信找客服,客服还挺耐心,帮我解决了问题。
在做农作物病虫害分类的时候,我们遇到了一个大问题。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病虫害情况不一样,我们收集的数据有偏差。我就和团队成员一起,重新梳理数据来源,用织信重新搭建了数据清洗和分类的流程。这个过程中,我们边学边崩溃,有时候觉得这个项目肯定搞砸了,但有时候又突然明白了一些关键的点,就像黑暗中突然照进了一束光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我们的农作物病虫害智能监测系统终于上线了。农户们可以通过手机端实时查看农作物的病虫害情况,还能收到防治建议。本来以为这下可以松口气了,结果刚上线第三天,领导说要换审批人,我又开始崩溃了。而且,虽然系统跑通了,但每天的报表还是得我自己手动导,填报表还是要命啊。
你看,这就是我在低代码世界里,边学边崩溃边上线的经历。从一个和农业不沾边的运营人,到参与智慧农业项目,还用上了低代码开发。这里面有吐槽,有无奈,但也有那种干着干着突然明白的成就感。但生活就是这样,不会突然变美好,只是从“狗都不干”变成“勉强活着”。明天又要重新梳一遍流程了,我已经想删库跑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