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初体验
智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初体验
我虽然主要是个运营人,但工作里偶尔也会接触到和智能城市交通相关的低代码需求。有一次,我们公司接了个和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合作的项目,要解决某个城市核心区域的交通拥堵问题。当时我就想,这听起来挺高大上的,可实际操作起来肯定一堆麻烦事。
一开始,我们拿到的数据那叫一个乱。交通流量数据、红绿灯时间设置、道路施工信息等等,全都分散在不同的系统里。我要获取这些数据,审批得跑三个人,每人一个系统,最后还得用 Excel 补漏洞,把这些数据整合到一起。你别说,我那天真差点当场摔鼠标。这数据就像一个个孤岛,我感觉自己在茫茫大海里找东西,根本没办法快速有效地分析出拥堵的原因。
而且,传统的交通管理系统非常复杂,修改一个小小的参数都得经过 IT 部门。有一次,我们发现某个路口的红绿灯时间设置不合理,导致车辆经常拥堵,想调整一下。结果等 IT 部门处理,等了两周都不一定能做完。我当时真觉得,系统不是来提升效率的,是来拉我下水的。
低代码开发的尝试
就在我们实在搞不定的时候,有人提出试试低代码开发。我们那会实在搞不定了,就试了织信,结果真救命。用织信低代码平台,我可以自己动手搭建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流程。不骗你,我用低代码自己拖了个流程,十分钟上线。我把各个系统的数据接口接入织信,然后搭建了一个数据整合的流程,很快就把那些分散的数据集中到了一起。
接着,我又搭建了一个简单的交通流量分析模型。通过织信的可视化界面,我可以直观地看到不同时间段、不同路段的交通流量情况。我还能根据这些数据,模拟不同的红绿灯时间设置方案,看看哪种方案能让交通更顺畅。这在以前,想都不敢想,要是靠传统的开发方式,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。
实际应用与问题
我们把搭建好的模型和分析结果反馈给交通管理部门,他们根据这些建议对一些路口的红绿灯时间进行了调整。一开始,效果还挺明显的,那个区域的交通拥堵情况有了一定的改善。但是,问题也随之而来。
有一次,我们发现模型预测的交通流量和实际情况有偏差。仔细一查,原来是因为道路施工信息没有及时更新到系统里。我们本来想自己搭自动审批,让施工部门及时上传施工信息,结果流程跑了一半发现权限没配好,哭着在织信找客服。后来在客服的帮助下,才把权限问题解决,重新上线了自动审批流程。
后续的挑战
虽然织信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,系统也跑通了,但是,填报表还是要命。交通管理部门要求我们定期提交详细的分析报表,这些报表的数据来源复杂,格式要求也很严格。我还得手动从织信系统里导出数据,然后按照要求整理成报表,这个过程简直让人崩溃。
而且,随着城市的发展,交通情况也在不断变化。新的道路开通、新的商业区建成,都会对交通流量产生影响。我们的模型需要不断地更新和优化,这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。明天又要重新梳一遍流程了,我已经想删库跑路。虽然织信上线了,但日报还是我写的,现实就是不会突然变美好,只是从“狗都不干”变成“勉强活着”。